[M512304]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10:建築展覽╱展覽建築
|
在今日台灣的建築相關範疇裡,「建築展」可以說正處於一份無比熱絡而方興未艾的榮景。這個 逐漸成為建築人之日常的群眾運動,或許可以這樣來看:它當然是帶有儀式性的慶典:然後它當 然也會是基於特定目的所組織與企劃下的披露與推廣;當然也可能已成為某種慣性的盲動等等不 一而是。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M512301]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9:攤開競圖制度的遊戲規則
|
試著「攤開」台灣公共工程競圖制度的遊戲規則
本期以「公共工程競圖制度」為題進行策劃,從建築專業者於公共工程競圖制度各階段扮演之角色, 分成三個篇章分析、梳理並提供建言。在談公共工程競圖制度之前,需先釐清的是公共工程定義、 範圍及適用規範之法條。
本期策劃的第一篇章探討公共工程競圖制度的演進過程,以及建築專業者怎麼依其專業協助政府機 關擬訂合理招標書。第二篇章則探討公共工程競圖的審議機制。第三篇章則訪談參與公共工程競圖的十組建築團隊。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
[M512210]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8:歷史「轉譯」vs.「再造」歷史 Re-interpretation vs. Re-presentation
|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M512207]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7:從學術到政策執行的專業實踐
|
教育部國教署於 110 年 5 月開始推動偏鄉中小學中央廚房新擴建計畫,預計於 111 年 9 月 起能夠由指定的群長學校供餐給周遭的衛星學校,藉由採購數量的增加,讓食材採購的成 本合理,進而提升午餐的品質。由於供餐量大增,所以群長學校的原有廚房就必須擴充, 甚至於新建。由於此次推動的學校數量高達一百多所,同時間執行的工程數量相當多,而 各校的需求及基本條件皆不相同,因此一開始迅速了解各校的狀況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
[M512204]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6:建築、機械、表演交織新時代
|
如今的數位工具應用發展趨勢已脫離單一用途式的問題解決之
需求,數位工具應用反而成為當下及未來建築與相關跨領域科系合
作的最佳媒介之析在。
即以本期客座主編成大建築系沈揚庭老師提出之主題「建築、
機械、表演交織之新時代」經過邀稿所呈現數位工具應用之多元面
貌為例,連結如此龐大複雜的跨領域知識及技能的核心概念是「設
計」,而脫離了我們過去所習慣的專業分工思維下的設計分類如建
築設計、工程設計、機械設計、舞蹈設計⋯⋯,「設計」的美惑多
元也將成為新時代的日常。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M512201]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5:意象翻轉—大武山下的建築與景觀思維
|
「環境治理」是自上世紀八○年代初以來,縣級地方政府秉於自治之原則,所行之地方政務推動,而 環境治理維可透過政務推勳,但因事涉相關專業甚深,因此,三十餘年來,各地方政府雖皆理解環境治理 之必要及重要性,但普遍而言,在預算來源較多元之情況下,我們的生活環境品質中直接涉及的各式公共 工程仍呈現進步緩慢之情形,但部份縣市卻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除早已知名的宜蘭外,近年的基隆市、新 竹市皆已在環境治理領域有良好之口碑(本刊前已專輯刊登),進步中的嘉義市及外島馬祖近期的努力亦
值得期待及重視。 本期我們邀請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任教多年並長期關注屏東地方環境治理績效的盧惠敏 教授為本期客座主編,並以「意象翻轉—大武山下的建築與景觀思維」為題,將近年來屏 東縣如何透過公共工程擴展其環境治理之過程及成果編成本期內容,特別感謝盧惠敏教授 費心及諸位傑出的建築及景觀建築專業者的不吝專文分享,豐富了本期內容及可讀性。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
[M512110]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4:未完待續故事的另一章 /22年後的建築繁殖場
|
無論從建築教育或創作實務的角度來看,「建築繁殖場」在這二十年來是台灣建築設計創作獲國際知名度的少數建築創作團隊之一,對台灣建築界的貢獻是應予高度肯定的。
在台灣的建築教育發展過程中,「實作」是諸多建築教育主張中的集體共識,但由於資源、教學空間及方式的限制,早期的建築實作教育多為課堂講授+寒暑假的工地實習,而少有透過真實的身體勞動實行真實的全比例物件創作的方式做為實作課的執行方式,引導學生透過身體勞動的過程促成對「實務創作」的完整認識,是「設計+構造+工程」的典型,「建築繁殖場+呂理煌們」正是將此觀念帶入台灣建築教育界,整合此教學觀念及方法執行的第一人,對台灣建築教育多元化的發展影響至深且逺。
如今,「建築繁殖場」經過數代經營傳承,開枝散花似的在全台各地繼續其理念推動及執行於社區創生,於教學,於創作實務中,成果豐碩,故為文分享之。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M512107]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3:連續與斷裂──建築的批判性
|
在一個夏日午後,因探堪研究生設計論文基地環境之需,順道拜訪了本期客座主編趙柏聿、俞思安的長短樹鄉村建築研究室,雖然之前二位早已受聘為成大建築系四年級設計課老師,對他們二位投入鄉村建築研究的熱情及成果但對於其工作室所在環境亦有所熟悉,生活上的自律及理性反應在安排有序的工作室空間及嚴瑾的研究成果中,透過其說明也順道認識了其他在地的農村社區工作室的工作內涵,之後,也達成了委託客座主編本期之請。
透過二位客座主編的策劃及邀請,很高興看到有年輕新生代建築師/學校老師投入建築理論的研究中,作者們均受良好的學術訓練,通曉理論,對於知識的應用有高度的熱情,且不拘泥於研究方法論的框架,尤其大量運用影像記錄的比對及論述,呈現了鄉村建築的美感,令人印象深刻。期透過本專輯的策劃內容,會使得讀者對台灣的「鄉村建築」有更深入的認識,並期待台灣的鄉村建築研究能持續成長。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
[M512104]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2:城市建築的多重真實
|
「都市設計」是極為典型的跨領域學門,由於涉及之物質面向過於龐雜、構成都市的系統層層疊疊,涵蓋的專業廣泛,加上個別城市的獨特歷史文化脈絡,和社會組成與組織迥異,使得「都市設計」相對關注在真實現象和經驗上;而專業的範疇與內涵過相對於其他空間專業頗為抽象。
對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或宗教性的城鎮而言,工業革命不僅是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革命,同時也是城市生活的革命;19世紀中巴黎的城市改造,以現代城市的大道植入歷史舊城核心,一座經由綿延的時間堆積出來的城市,霎時為了掩護鞏固政權的政治企圖,以名為「城市規劃」的利刃施行了一場城市回春術,新興的資本主義促成的中產階級消費意識賦予巴黎一層資本主義的空間形式。持續的工業化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則驅動了城市建造爆炸的時代,也是城市聚合意義不斷流轉的時代,在科技和資源耗竭危機的推波助瀾下,城市的命運和人類的命運交纏難分。
雖然都是空間專業的一環,都市設計與建築本質上極其不同,建築以物質建構具有內部性的實體,而都市設計卻是從建築的外部空間思考如何建構,即以虛構虛。然而,從最早以黑與白表達建築量體與虛空間的Figure & Ground(圖底圖)地圖繪製方法,到1748 年以黑與白表達私有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羅馬的地圖繪製(Noli Map),都呈現出建築與城市互為一體的關係,或者說,建築,不僅是建築的、也是都市的。可以說,建築如果是聚落,都市便是流經聚落的河流的流域;建築如果是創造島嶼,都市設計便是海洋。沒有海洋,島嶼也將是孤島而已。
城市的烏托邦想像從未間斷,城市建築的典範也未曾停歇;某些反映人性本質的典範擁有穿越時空的恆定意涵,某些則是在某個過去的當代乍現即逝。
如何建造一座城市是本期「城市建築的多重真實」對多位專業者的提問,期待他們從理論、城市物件的建構、當代問題、或城市建構機制提出對於城市的多重真實的思考或實踐的看法。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
|
[M512007]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99:新竹經驗 Hsinchu Experience
|
這幾年,新竹市及基隆市(97期主題)是臺灣建築 環境景觀改造的熱點話題,是繼「宜蘭經驗」後,以「都市型」環境景觀為題的成功改造案例,顯示臺灣的環境景觀改造實績有著比以往還要更多元的專業執行及政策規劃設計理念能力的成長,本期即以新竹市的建築及環境景觀改造為主題做專題報導。
新竹市是臺灣當前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文化城市,在人口素質、消費能力、高等教育及科技研究資源上,是臺灣的首要城市,在經濟產業的貢獻及影響力更具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樣相對資源優勢的條件下,對比著新竹市的都市公共建設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並不是新竹市過去毫無改善,而是改善速度太慢,且缺乏政策上可持續的核心價值及理念,使得自1733年級植竹為城的臺灣歷史文化名城與1982成立的竹科園區的「雙城」始終存在著生活環境及文化視野的不同步調,以至於無法形成文化住民與科技住民彼此相互的認同,甚至存在著歧見。
1999年完工啟用及之後以「新竹之心」為名的新竹東門城改造是開啟了新竹市環境景觀改造的首例,雖然再專業上是一件極為成功的都市設計案例,但卻孤掌難鳴了15年,至2014的地方選舉中,林智堅勝出當選市長並再2018連任後的最近六年,其市政團隊結合了良好的專家顧問,以堅定的信念,擬訂有遠見的環境改造策略,並已有效率的決策執行,吸引了台灣一流的專業者投入參與,形成了幾近奇蹟式兌變的公共空間環境景觀改造成果,這是依個值得建築專業者深入了解的故事,但盼這也是將來可持續改造的重要開端。 |
|
原價 : |
$ 300 |
特惠價 : |
$ 255 |
|
|
加入購物車 |
|
| |
|